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关闭 用户登录
  • 帐号: 注册新帐号
  • 密码: 忘记了密码
  • 王 玥 不经意的放手 收获智慧与能力!——对三下“工艺制作”的几点思考
  • 2010-3-19 浏览() 【
  • 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中心小学 王 玥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内容,自小学三年级起开设。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际、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二、关于小学劳技教育的课程理念
      1.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的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2.从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3—6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创新、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对学生进行技术和科技发明创造的启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时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工具价值的统一。工艺制作的学习对象从单纯的作品制作向作品设计、作品评价两方面拓展;农业技术的学习对象从单纯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产品储存与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拓展。这样,既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案例剖析
      以下是一个课堂上真实的案例:
      我的基本理念:
      《劳技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小兔摆耳》一课时,本人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放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
      案例描述: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基本操作要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制作方法,再通过课件展示操作步骤:
      1.把正方形的纸对折;
      2.画出兔耳的弧线;
      3.把对折的正方形纸打开;
      4.画出小兔的脸;
      5.做摆耳的动作。当学生通过学、说、看等途径明白操作要领后,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
      在巡视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兔子头上画了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同学给兔子画了一张笑脸;有的同学在兔子嘴巴上画了一块红萝卜……很多同学创造性地制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兔。
      本想按教学预设继续进行教学,可一只又一只小手却高高举起。
      我问他们:“你们有什么问题?”
      部分学生(齐答):“我们不想做小兔子!”
      我问:“你们想做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1:“我想做会摆耳的小狗。”
      学生2:“我也想做会摆耳的小狗。”
      学生3:“我想做会摆耳的马。”
      学生4:“我想做一只会摆耳的小猴。”
      ……
      我愣了一下,心想:这可不是我所预设的,怎么办呢?如果按原先预设的,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然会打击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还会扼杀刚刚燃起的创新欲望。与其死守教案,不如以生为本,放手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技巧,去做自己想做的动物。
      得到了我的允许,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动手做其他动物。我巡视了一周,发现有做小猴的,有做小猫的,有做小狗的,有做驴、做马、做大象的……这些都不是教材所规定的,也不是我的教案里所预设的,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却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作品。我心里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的表现而赞叹!
      按照教学流程,接下来应该做“小兔子乖乖”的游戏。可是现在的课堂事实已与教学预设相差甚远,如果还按“预设”执行,做“小兔子乖乖”的游戏,岂不是硬生生地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了回来。由于前面的放手教学,已使我看到学生收获的成果,因此我想在此再次放一把手。
      我问:“同学们,你们创造了这么多漂亮的的动物,利用这些会摆耳朵的动物,我们该做个什么游戏呢?”
      学生5:“我们开个‘动物音乐会’,让这个动物的主人唱歌,其他同学做小动物摆耳朵的动作,代替自己的鼓掌。”陈锋说:“我们让动物们排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学生6说:“做‘动物们上课’的游戏,老师手中的动物做老师,小朋友们手中的动物做学生。”
      学生7说:“我们让动物们做‘成语接龙’的游戏。”
      学生8建议:“我们根据《谁的耳朵》这首儿歌做游戏,由老师提问,其他的同学边做动物摆耳朵的动作边回答。”
      ……
      我说:“这么多好玩的游戏,全放在课堂上玩,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
      学生们大部分希望做《谁的耳朵》的游戏。
      我说:“好吧,咱们就选《谁的耳朵》这首儿歌玩一玩,其它游戏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游戏过程:
      师:谁的耳朵长?
      生:驴的耳朵长。(边回答,边摆动自制动物的耳朵。下同)
      师:谁的耳朵短?
      生:马的耳朵短。
      师:谁的耳朵遮着脸?
      生:象的耳朵遮着脸。
      师:谁的耳朵尖?
      生:猫的耳朵尖。
      师:谁的耳朵圆?
      生:猴的耳朵圆?
      师:谁的耳朵听得远?
      生:狗的耳朵听得远。
      ……
      反思:
      一、教师,请放手相信孩子!

      劳技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在分析了教材后,根据本课操作技术较简单这一特点,一改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先安排学生自学书本知识,再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然后通过课件帮学生理清知识要点,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因为我的放手,学生才会做到源于课本,超越课本,他们才会创造出戴红花的小兔、开心笑的小兔、吃着红萝卜的小兔。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学,学会了独立学习,掌握了劳动技能,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二、教师,请放心让孩子动手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平台,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发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了解到学生有创新的欲望,有创造的想法,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做。“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语)正因为教师及时、大胆的放手,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生成,学生才创作出会摆耳朵的小猴、小猫、小狗、驴、马、大象等等多姿多彩的小动物。
      三、教师,请放心让孩子大胆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实现这个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切实地给学生留下充分尝试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由支配时间、自主探索活动、自求积极发展的时空。因此当预设的教学游戏已不适宜于生成的课堂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创编游戏。给学生一个飞翔的空间,他们就会挥动想象的翅膀,飞向广阔的宇宙。如学生编出各式各样的有趣的游戏:有动物音乐会、有成语接龙、有老鹰抓小鸡等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猫爪子下的百灵鸟无论如何也唱不出动听的歌来”。是呀!只有在得到尊重、得到信任、得到赞赏的环境中,鸟儿才会唱得越来越欢,唱得越来越动听。放手不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一种欣赏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中随时闪现的生成要素,放手教学,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发挥出创新的灵感,并进一步将之付诸行动。这样,你的课堂就会走向自主和开放,教学将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对使用《劳动与技术》教材的几点思考
      1.我们要以劳技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当前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没有现成的模式。而新课程把劳技教育定义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如何在划定的区域里作业,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需要引入新的思路。
      劳技教育也要适应新形势,寻求新发展。要与时俱进,要有新的课程理念,改变原来的劳技教育模式。以劳技教育为切入点、作为操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结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整合其他学习领域(如公益劳动可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职业了解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术初步的学习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劳技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以此积极推进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发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以此来了解生活和社会,学习生存和生活。因此,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延伸、重组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
      2.以项目为载体,设计主题活动来组织教学活动
      《指南》指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指定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学生参与典型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
      这次课程改革后,把劳动与技术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属于单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主题为单位,进行备课(设计活动方案)、实施、评价,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育,体现了以实践活动为主,同时也有相对应的知识传授。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主题活动设计,是以一个主题贯穿这个项目之中,使教学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使劳技教学可以综合地考虑知识、能力、情感的问题,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多次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技能、注重探究、引导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掌握技能。
      如教材中的种植与饲养部分内容(或家政)有别于其它劳技内容,它需要历时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必要的劳动实践,才能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学生们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这样它就不一定是在每周一节的课堂上能完成的教育任务,也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在学校里能完成的教育任务,是以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的。
      活动设计时需要注意:
      1.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技术课程的特征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
      2.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注重各方面、各项目内容的联系与整合,体现一定的自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
      3.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意识。
      活动实施时具有以下特点:
      1.在时间安排上具有较强的弹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剂,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可安排一节课,也可以安排几节课,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2.在场所安排上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安排不同的场所,可在室内,如普通教室、劳技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也可以向室外延伸,如校内活动场地、校外社区实践基地、学生自己家里等。
      3.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可组织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全班活动、年级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的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
      4.在教育途径上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要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既可以教师自己组织教育,也可以请学生家长、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等进行指导,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等。
      3.以学生发展为本,彰显自己的特色
      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新课程实验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变革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提倡基础教育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 转移到“学会学习”,最终实现从培养适应于教育的学生到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根本转变。
      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成了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任务。而仅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开发教育资源。因此,劳技教育可以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如学校是公共教育的主要机构,有着丰富的劳技教育资源;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应是劳技教育最早的老师;社区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劳技教育的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可根据地方性特点或区域性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对教材作一些调整和补充,创学校办学特色,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平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劳技教育可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学科(包括科技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学校德育工作、地方课程等有机结合。
      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掘;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利于自己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结合地方实际,联系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尝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课程生活性、社会性和实用性,注意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场所。
      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进行课外延伸,扩大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这既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实践性、开放性、拓展性、创造性、综合性,又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知识积累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

  • 返回顶部】 【关闭】 【打印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 登录 现在有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标题:
  • 内容: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版权所有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4884号-3 技术支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