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 王 娟
摘 要:本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中“家政、手缝”这一单元中的《缝沙包》为载体,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方案。以实际生活为依托,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快乐!
关键词:缝沙包、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体验快乐、彰显个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是“家政、手缝”。其中有一课时是关于缝制沙包的教学。下面就对这一课时的教材进行分析并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在实践的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劳动的体验中享受快乐!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图片为主,将沙包的缝制过程: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对折布面-缝劳三边——翻面装沙——封口完成,清楚明白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眼、手、脑协作劳动中体会手缝的乐趣。根据教材设计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缝沙包的技能。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2.培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缝制不同形状的沙包。新课标指出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该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教师则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3.在合作探究中运用缝沙包的基本技法,制作其他日常小用品。劳动与技术课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这一课时主要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技术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细致认真、互相合作的良好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是“设计不同形状的沙包以及缝制的技能、技巧。”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缝制、针线”都已经是快进入博物馆的名词了。什么都可以到街上买到成品,因此缝制的技巧和技能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就是教学的重点。设计不同形状的沙包又对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技能,还需要发挥其他素养设计出具有新意的沙包。是教学中的难点。
缝沙包是一次手工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准备实物投影仪,不同形状的沙包若干个,方块布、棉线、缝衣针、剪刀、黄沙等。
教材处理意见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耳、目、手、脑并用,它是一个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有一个重要的生成拓展环节就是“ 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沙包。”从准备材料,到合作设计,分工合作,最后出作品,这一过程都需要组员分工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在劳动的体验中享受快乐!小组设计完成作品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互相评价。评价应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劳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劳动的过程与情感体验。
最后进行课外拓展:(1) 到室外去,用自制的沙包开展游戏活动。
(2) 用学到的缝沙包的技法设计缝制其他日常用品。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缝制沙包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材料、工具、操作程序和掌握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
三、教学设计
(一) 游戏导入
请两位同学上台做丢沙包的游戏,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位学生在做什么游戏?猜一猜这种沙包是怎么做成的?你做过吗?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只有教学的内容有了趣味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 揭题:缝沙包
(三) 指导缝制
用实物投影仪逐步演示缝制沙包的过程,并讲清操作要领。
直观展示,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请学生回忆沙包的缝制过程。
教师板书提示: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对折布面——缝合留口——翻面装沙——封口完成。
在缝制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剪——大小一致;
折——对叠成形;
缝——又密又匀;
封——完全缝严。
操作练习。
手缝的几种基本针法(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攻针(平针);
回针(倒扎针);
缲针。
(四) 合作探究
1.如果让你自己来设计制作一个沙包,你想怎么做呢?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并提供时空让他们自由的去表达。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的更加绚丽!
3.全班交流。
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在讨论中获得更多的睿智!打开创造思维的大门。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合作学习将学生的特长、个性有效结合。让创新精神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4.分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具有特色的沙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之此事要躬行。”劳动与技术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材料、工具、操作程序和掌握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
(五) 展示评价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评价的形式主要是作品展示。分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作品,自我评价的同时,全班互相评价。
肖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劳动技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彼此的交换中分享思想的快乐,彰显独特的个性。在互相评价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肯定自我,而且在欣赏和赞扬别人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充实了学生的情感。
充满个性的课堂实录
师:如果让你自己来设计制作一个沙包,你想怎么做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生:我想用不同颜色的布做一个五颜六色的沙包。
生:我想就用两块布做一个扁扁的沙包。
师:可以,还有不同的设计吗?
生:老师,我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手套式的沙包吗?
师:当然可以,你的想法非常大胆。突破了沙包的传统样式,相信在游戏的时候更有意思。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这个学生的发言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同学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看到学生这么兴奋得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立刻让他们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员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满足表达的欲望。
师: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收获了更多的思想了吗?
生:是的。我觉得有人的想法比我的更好!
生:本来我不知道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沙包好,听了别人的想法后,我马上有了自己的主意。我想做一个树叶形的沙包。
生:本来我只是想把沙包的颜色变一变,听了别的同学的想法后,我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现在我决定做一个小鸟形的沙包。
生:听完别人的想法,我还是觉得我自己的设计最好,我想设计一个汽车形的沙包。
师:你们的想法都非常富有个性,而且充满了大胆的想象。不仅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思维的启发,还能肯定自己的设计。在分享思维的过程中也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下面就需要你们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请每个组通过讨论决定设计制作一个具有特色的沙包,然后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哪一组的作品最好!
生:开始分小组合作分工制作沙包。
教师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适当的加以指导。
师:下面请每一个组派一个代表来向大家展示介绍一下你们设计制作的作品。
生:我们组设计制作了一个“苹果沙包”,红通通的,在玩累的时候还可以坐下来“望梅止渴”一下。
生:我们组都是男生,于是我们决定设计制作“汽车沙包”。我们四个人一个穿针,一个剪布,一个缝针,一个装沙。虽然这个“汽车沙包”比较复杂,但在我们的合作下很快就做好了。虽然我们男孩子做得比较粗糙,但非常结 实。不信可以来玩一下试试。
……
“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综合实验活动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本文从“缝沙包”这一小小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了劳动的乐趣。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获得了美妙的情感享受!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2.汪晓铅 余乐孝主编《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学参考资料》四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7月第6次印刷。
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征求意见稿)